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648篇 |
免费 | 467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财政金融 | 1081篇 |
工业经济 | 608篇 |
计划管理 | 1778篇 |
经济学 | 1761篇 |
综合类 | 806篇 |
运输经济 | 76篇 |
旅游经济 | 60篇 |
贸易经济 | 1178篇 |
农业经济 | 511篇 |
经济概况 | 1241篇 |
邮电经济 | 1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9篇 |
2024年 | 67篇 |
2023年 | 78篇 |
2022年 | 163篇 |
2021年 | 295篇 |
2020年 | 262篇 |
2019年 | 188篇 |
2018年 | 122篇 |
2017年 | 242篇 |
2016年 | 181篇 |
2015年 | 247篇 |
2014年 | 293篇 |
2013年 | 458篇 |
2012年 | 697篇 |
2011年 | 1034篇 |
2010年 | 936篇 |
2009年 | 628篇 |
2008年 | 652篇 |
2007年 | 594篇 |
2006年 | 644篇 |
2005年 | 532篇 |
2004年 | 152篇 |
2003年 | 145篇 |
2002年 | 129篇 |
2001年 | 114篇 |
2000年 | 69篇 |
1999年 | 54篇 |
1998年 | 35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24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8篇 |
1980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最终控制人、债务融资与控制私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健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5,2(4):30-32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很多国家存在着最终控制人的现象。很多文献证实最终控制人的存在使得其可以利用对公司的控制权来进行对其有利的活动。通过建立一个模型来论证最终控制人的存在对债务融资的影响,结论是最终控制人的存在提高了债务比例,同时使得最终控制人在利用债务融资过程中获得的控制私利增大,侵占了中小股东的利益。 相似文献
63.
山西省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根据山西省资源型经济的资源环境经济协调性,基于“两型”社会背景,提出资源型经济转型的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内容和模式。对保障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4.
65.
上市公司市盈率的微观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燕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6,34(5):27-30
市盈率指标具有重要作用,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市盈率的微观因素除了股利支付率、公司成长性和公司风险的一般因素外,还需要考虑流通股比重、盈利能力等。本文基于这样的考虑,利用面板数据对沪深2001~2004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表明各财务指标对市盈率的影响关系基本同假设一致,但有些关系不显著。意外地,净利润增长率与市盈率负相关,需要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来认识市盈率,作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66.
利用1998—2009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截面数据,构建了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省域碳排放量与环境规制、经济增长、产业机构和居民生活消费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居民生活消费和环境规制均是影响我国碳排放量的重要因素,且前者均与后者正相关;我国的自发碳排放量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差异,东部地区各省市的自发碳排放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高。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7.
基于欧氏距离协调发展度聚类模型的区域协调发展状况研究——以湖南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区域协调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对比分析,本文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是对区域协调和区域发展的综合分析,其定量评价应该采用区域协调发展度.因此本文在欧氏距离协调度模型基础上,引入因子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改进了距离协调度模型,同时采用最优分段聚类法,构建了欧氏距离协调发展度聚类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湖南省14个地州市的区域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68.
69.
钱小莉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9):143-148
[目的]从定量方面对江苏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对农业产业升级贡献结果进行研究,以准确把握江苏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进程。[方法]构建基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江苏省农业产业升级评价指标体系,以2007—2016年江苏省10年的年度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计算各年度每个指标权重以及各准则层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综合得分值。[结果](1) 2007—2016年江苏省农业产业方式转变取得了一定成效,处于良好的发展势头;(2) 2012和2014年江苏省基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农业产业升级增长最快,2016年出现大幅下跌,导致该下跌的原因是同时期农业集约型效益的大幅下降;(3)集约型升级和高效型升级对基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江苏省农业产业升级带动作用最大;结构合理型升级发展滞后。[结论]江苏省基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农业产业升级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加速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对于江苏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0.
皖江城市带的发展思路就是与长三角地区通过产业转移等互动发展。运用EF指数分析皖江城市带和长三角地区的要素禀赋状况,发现皖江城市带在劳动、资本、农产品、教育、研发和旅游等要素上具有比较优势,而长三角地区在研发、通讯、旅游等要素上具有比较优势。并针对不同的要素特点,提出了不同的要素耦合方式,对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